信阳市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信阳市2022年“人人持证、技能河南” 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政府有关单位:
现将《信阳市2022年“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3月29日
信阳市2022年“人人持证、技能河南”
建设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7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6.5万人。
二、重点工作及责任分工
紧紧围绕市产业振兴“十大工程”,培养产业技能人才;加大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力度,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围绕“两茶一菜四化工程”,培育“信阳名厨”“信阳茶艺师”“信阳制茶师”及油茶种植、加工等方面的技能人才;围绕“中药材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开展颠茄草、猫爪草、息半夏、商桔梗、苍术等中药材的种植、开发、利用等人才培训;围绕“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工程”,培养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会展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围绕“品牌塑造工程”,培养信阳农品、信阳制造、信阳文旅等发展所需人才;围绕“开发区提质增效工程”,为开发区培养信息技术、制造业、智能行业及计算终端、物联网、信息安全等人才。
1. 围绕全员持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工代训,大幅提升技能水平,力争实现全员持证。鼓励各地龙头企业举办职工培训中心,并带动和承担小微企业培训取证任务。鼓励本地特色产业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农户进行种植、加工、评审等培训取证,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补贴。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规模,年培训1730人以上。支持和帮助企业设立自主评价机构并开展自主评价;持续实施技师培训项目,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年完成1.3万人次培训、取证(含技能等级晋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体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文广旅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城市管理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林茶局、邮政管理局、供销社)
2. 围绕师生持证开展院校技能培训。鼓励全市各院校(含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学院等普通高校,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信阳技师学院、信阳艺术职业学院、信阳航空职业学院、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及全市中等职业学校 下同)一线教师,取得相应职业(工种)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下同)。全面铺开院校在校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在学期内至少取得1个以上职业(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在第一学年内每人至少取得1个职业(工种)的中级工证书,毕业前应取得至少1个职业(工种)的高级工证书。支持各县与市域内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开展院校师生培训和取证;支持全市各院校参与社会培训和评价取证,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补贴。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加大老年人应用智能化设备等操作技能培训。年完成培训10万人次、取证8.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8万人次以上(含高技能人才3万人次)。(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 围绕“一老”品质生活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培训。加快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扩大培训规模,加大养老服务、医疗照护培训,年完成培训0.8万人次、取证0.2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0.1万人次以上(含高技能人才400人次)。(责任单位:市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体育局、卫生健康委)
4. 围绕“一小”健康成长需求,实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着力开展具有信阳特色的健康照护、母婴照护、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年完成培训1万人次、取证0.2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0.2万人次以上(含高技能人才500人次)。(责任单位:市商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委、教育体育局)
5. 围绕“食尚信阳”品牌,开展餐饮从业人员培训。注重培育“食尚信阳名厨”,积极推进信阳菜品牌,努力打造省级名菜、名厨、名店、名校。争取入选更多的“河南厨师”风味村、风味店。年完成培训0.8万人次、取证0.1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0.1万人次以上(含高技能人才300人次)。(责任单位:市文广旅局、商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体育局)
6. 围绕“时尚家纺”,开展服装纺织工人培训。支持息县、淮滨、潢川、光山等地纺织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带动服装纺织业工人培训取证;加大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力度,注重“信阳织女”人力资源品牌培育。(责任单位:市工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体育局、妇联)
7. 围绕物流、电商等贸易需求,开展物流、电商、邮政快递等从业人员培训。加大交通运输、物流、电子商务、导购、邮政快递等技能人才培训。年完成培训0.3万人次、取证0.12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0.1万人次以上(含高技能人才400人次)。(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商务局、邮政管理局)
8. 围绕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推动和光大姓氏文化、汉字文化、非遗文化、中华(河南、信阳)老字号等传统文化,加大文化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年完成培训0.8万人次、取证0.13万人次。(责任单位:市文广旅局、商务局)
9. 围绕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开展高危行业安全技能培训。加大化工、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石油及天然气等行业企业安全技能培训;加强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特种作业施工人员、特种设备使用人员和保安、巡押运、安全检查等安全服务保护人员技能培训。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合格后上岗制度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推进建设区域性安全生产和技能实训基地。年完成培训1.08万人次、取证0.6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0.53万人次以上(含高技能人才300人次)。(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住建局)
10. 围绕“绿色建筑”,开展建设行业人员技能培训。以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乡村建筑工匠等为重点,推动行业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等互通互认。开展城市园林绿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年完成培训1.8万人次、取证1.76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4万人次以上(含高技能人才0.39万人次)。(责任单位:市住建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团市委)
11. 围绕重点项目和产业,开展乡村振兴技能技术人才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等培训。推动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等与自然村、社区(办事处)等共建合作,把村委大院、文化活动室、农村书屋、社区活动中心等建成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点,打造“一刻钟服务圈”,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培训评价、就业创业服务,以技能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开展核酸检测相关人员项目制培训。年完成培训1.4万人次、取证0.32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0.25万人次以上(含高技能人才0.16万人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林茶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销社、教育体育局、卫生健康委)
12. 围绕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全方位就业培训。加大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城乡未继续升学的“两后生”、残疾人和城市管理等从业人员培训;开展距刑满释放一年以内、有劳动和就业能力、有培训意愿、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在押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年完成培训1.13万人次、取证0.32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0.27万人次以上(含高技能人才900人次)。(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教育体育局、城市管理局、司法局、妇联、残联)
13. 围绕创新创业,开展创业培训。持续实施“马兰花”创业培训计划,以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为重点,对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各类劳动者开展不同阶段的创业培训,提升项目选择、市场评估、资金预测、创业计划等能力。年培训1万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体育局)
14. 围绕就业增收一体发展,打造人力资源品牌。积极创建信阳特色人力资源品牌和省级人力资源品牌,推进“一县一品”建设。积极围绕信阳菜培育食尚“信阳名厨”,围绕信阳茶培育“信阳制茶师”“信阳茶艺师”,围绕“买全球卖全球”培育“信阳电商”,围绕“一老一小”健康照护,培育“信阳护工”、“信阳家政”,围绕纺织、服装等培育“信阳织女”、“光山充绒”,围绕造船业,培育“信阳电焊工”等。每个县区至少要打造1个以上具有本地特色的人力资源品牌,将信阳人力资源品牌打造为全省全国名片,实现培训促品牌、品牌带就业、就业促增收良性发展。(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文广旅局、林茶局、商务局、民政局、工信局)
15. 围绕技能竞赛,打造竞赛品牌。出台《信阳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试行)》。加强竞赛标准化培训、规范化操作、精细化保障、系统化推广;广泛开展部门和行业技能培训,带动企业职工、院校师生等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积极组织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筹备开展信阳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形成月月有竞赛、县县有品牌的工作格局。(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相关职能部门)
三、加强培训管理
(一)过程监管。大幅压缩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类培训规模(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和合格证书总量不超过取证总数的10%);政府补贴资金优先用于新增技能人才、新增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严格按照年度补贴培训申请表(见附件)规定流程开展培训;开展培训满意度调查,低于85%的停止开班并进行为期一月的整改;企业职工须参加与本人岗位相同或相近的职业(工种)培训,转岗职工参加培训的职业(工种)与原岗位职业(工种)不隶属于同一职业分类;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不得对毕业学年在校生开展在读专业的补贴性技能培训;理论教学须全程录像,实操培训每学时连续录像不低于15分钟,对录像无法显示全体参训人员的当班(当期)培训不予认可;只能进行培训合格证书考试的,培训不少于40个学时(有明确学时规定的除外)。
(二)师资管理。纳入目录管理的企业培训中心,必须具备与培训相一致的师资(具备相应数量的教师资格证)、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职业技能培训师生比、工位与培训学员比保持在1∶20以内,每班人数不超过80人,每课时不低于40分钟,实操培训不少于总课时的60%;企业新型学徒制单个职业(工种)培训数量不超过培训机构该职业(工种)专职教师总数的20倍;开展公共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师资轮训,提升师资理论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使用省“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统一监管平台,对未纳入监管系统的互联网平台组织的培训结果不予认可;严格控制纯线上培训职业(工种)数量,大力推进“线上+线下”培训融合发展;上一个培训项目未考核或考核结束不足一个月的,相关人员不得再次参加政府补贴培训;对有快进播放、多窗口学习、连续5分钟内无弹窗管控、无法进行人脸活体比对、专业课程学习不按内容先后顺序设置管理、每课时无随机保留影像照片等情形之一的,视同培训无效;纳入省年度目录清单管理的线上培训平台新增培训视频资料须报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意;对违反规定的平台,自违规之日起两年内不得参与补贴培训。
(四)评价考核。把持证率作为检验培训成效的主要标准,对能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特种设备作业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必须组织培训学员参加鉴定评价或考核,对直接组织培训合格证书考试的不予认可。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结业考核线上理论考试。纯线上培训只接受企业、劳动者个人申请考核。县级以上人社工作部门应加强对考核、评价的全过程监管,每半年对评价机构评价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备案事项办理指南(试行)〉和〈技能人才评价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工作指引(试行)〉的函》(人社职司便函〔2021〕57号)规定处理,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建立“黑名单”制度,动态退出,依规依纪依法处理。
(五)全面推广使用电子职业培训券。对有培训意愿、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发放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加强线上、线下培训应用和全过程闭环管理,严格落实“实名制、不得转让、以证换券、无证无价”要求。
(六)政策供给。开班人数以实到培训人数为准,培训人数以实地检查在位平均人数为准;通过录像、远程视频等手段可有效监管的,不再实地抽查检查;对当地不具备开展评价条件的,支持具备条件的机构跨地域服务;对培训期间确有特殊原因未按时参加培训的,经培训所在地人社部门同意后,可在结业考核前通过补课等方式完成规定课程,计入培训到课率;纳入目录清单管理的培训机构培训职业(工种)依法变更的,自变更之日起即可承担相应补贴性培训;未纳入年度目录清单管理的高校,向所在地人社部门申请同意后自动纳入年度补贴培训目录清单管理;培训机构可将不超过总课时40%的理论学习部分依托目录清单内的互联网平台进行;统筹资金使用,优先使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专账资金无结余的,从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提取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以及地方人才经费、行业产业发展经费等资金中统筹支出;主管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补贴资金的受理及审核工作,并在当地官网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不宜公开的信息除外),同一笔业务办理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分别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高质量推进技能河南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强化顶层谋划、统筹指导。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并推进落实。落实月调度、季通报、半年督导、全年总结制度。严格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压实各方责任,提升工作合力。
(二)强化精准对接。参照脱贫攻坚建档立卡做法,认真开展调查摸排,分级分类建立培训、评价台账,坚持企业培训抓持证,院校培训抓就业,社会培训抓订单,突出中高级技能培训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方向,扩大农民技能培训规模,科学制定方案,精准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针对性、有效性。
(三)强化资金保障监管。各级要通过就业补助资金结构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提取、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部门培训资金、地方人才经费以及行业产业发展经费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经费支持力度,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季度通报补贴资金拨付情况。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对挪用、占用、截留、以虚假培训套取、骗取资金以及违反政策规定、超逾权限搞政策变通造成资金使用不合规的,予以追缴并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突出正向激励,保护落实层面干事担当的积极性。
(四)强化宣传引导。抓好青年技能日、职业教育活动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首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和我市各项竞赛等重要节点宣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案例,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成为社会共识,营造“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