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推动服务下沉基层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成效的通知

时间:2024-10-11 来源:信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阅读次数: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航空港区党工委组织人事部,厅机关有关处室,厅属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就业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现就推动服务下沉基层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数字化转型为动力,以基层网点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效支撑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建设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上下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实现就业服务的便捷化、精准化、多元化,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基层服务网点布局。要结合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和“1+19+N”零工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网点下沉基层。在人员集中居住区、人员流动密集区、产业集聚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自发性零工市场等重点区域,依托各类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等)内部共享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就业驿站、乐业小站等基层服务站点,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圈。各地要优化站点布局,广泛开展马路零工市场调查摸底,分类研究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就近搬迁、转移至零工市场、分散到附近基层服务站点等途径,有计划地对“马路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消除潜在安全隐患。
    (二)强化基层服务信息支撑。全面摸清辖区内劳动者就业失业情况、重点群体就业服务需求,以及各类用工主体用人需求信息。依托河南省“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库、人力资源信息库、失业人员信息库、零工市场名录,着力解决群众就近参活动、问政策、查信息、找工作的服务诉求。加强信息双向流动,推广“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提高就业服务精准度。
    (三)提升基层服务人员能力。细化人社系统“三包三联”活动工作机制,处级干部在包联县(市、区)紧盯主要目标进展情况、专项提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社区一线解剖麻雀,提供指导服务,对接相关资源,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建立县域分片包干服务机制,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以结对子或分包联系的形式,下沉到基层,提供智力、技术和资源支持。用好“三支一扶”基层服务项目和公益性岗位等政策,配齐配强街道、社区人社服务专员,每个街道、社区至少配备1名就业服务人员,充实基层服务力量。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专家进基层活动,深入基层服务站点,为有需求的企业和劳动者提供面对面服务,为站点服务人员提供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

(四)创新基层服务工作模式。加强基层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明确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事项,统一业务流程,推动基层就业服务标准化。完善河南省就业创业服务网信息化平台,推行数智化服务新模式,通过数据分析为求职者提供定制化职业指导。加强基层就业服务站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重点企业的密切合作,联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见习培训等就业服务活动,探索预约服务、上门服务、代理服务、远程服务等便民措施,把精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五)加强基层服务供给保障。鼓励和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就业服务站点设施运行,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模式。对委托社会力量运行管理的基层就业服务站点,由当地人社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按照政府购买服务要求,规范操作程序,明确承接主体和购买内容,按规定从就业补助资金中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推动服务下沉基层、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成效作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点工作,聚焦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统筹协调推进,确保服务下沉基层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二)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人员能力建设,鼓励下沉基层就业服务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等职业技能培训测评与等级认定。要加强对街道(乡镇)、社区(村)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典型培育。要建立服务下沉有效沟通机制,及时响应基层反馈需求,贴近基层实际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通过综合绩效考核,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就业服务先进典型,以典型带动提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成效。


2024年10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

(联系单位:就业促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