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18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10-11 阅读:5904
字体:  中 

您提出的“关于应对‘人口红利’衰减的建议”收悉。经与市教体局、市民政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强化服务保障,营优创业环境,感引创业者返乡创业。信阳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00万人以上,每年都有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形成了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的“集合效应”和独特的“民智”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站位全局谋划,制定出台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实施办法》《进一步支持返乡下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10条政策措施》《财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16条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在土地流转、场地使用、税费减免、担保贷款、社保关系接续等方面为返乡创业提供支持,让返乡创业者有更多获得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6万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创办各类市场经营主体12万多个,带动农民工就业100.3万多人,2020年新增返乡创业投资额达156亿。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结合疫情防控形势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各类招聘活动403场,提供就业岗位17.3万多个,先后帮助5.6万多名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2016年-2020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近6万人,大大帮助我市农村劳动力提升就业创业技能,为全市就业的总体稳定,为打赢我市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优化养老保险跨省转入流程。参保人员可登录“掌上12333”APP或国家社保服务平台网站(si.12333.gov.cn)从网上提出转移申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如持有转出地开具的纸质《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也可携带凭证到窗口办理。

二、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学校布局,教育体系越来越优,保障随迁子女入学。一是今年来,我市强力推进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资金12.3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0余所,新增学位7.2万个。大力实施“扩充资源”规划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0.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39所、新增学位14.37万个。“十三五”期间,全市所有县区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二是制定印发了《信阳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实施方案》,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坚决防止将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推向市场。健全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并在官方网站公布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公布咨询电话,及时回应家长关切。仅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解决32130名随迁子女入学。

三、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助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领导,构建养老服务政策支持体系。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我市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信阳市资助社会养老机构暂行办法》等配套文件,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二是加强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市级层面,以市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将其打造成全市养老服务示范基地、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养老服务实训基地等综合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大型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全市老年人;县级层面,重点对现有综合福利中心等县级特困供养服务机构进行建设和改造,增强长期照护功能,满足县域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需求。截止目前,浉河区等7个县(区)率先完成县级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乡级层面,推进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乡镇敬老院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其纳入市“重点民生实事”,高规格实施标准化改造提升。截止年底,全市有162所乡镇敬老院完成改造提升,占比93.1%。社区(村)层面,实施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计划,按照“五统一”标准,重点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切实解决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大改革,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2020年,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信阳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市场准入、资金支持、政府补贴、土地供应、税费优惠、人才培养、医养结合等政策进一步优化,有效解决了政府配套、多元供给、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推动形成了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政策框架,为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2020年11月,我市顺利通过民政部、财政部组织的第五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验收,我市取得优秀成绩,且成为全国改革试点的十个标杆之一,我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四是推广新县“戴畈”模式,打造农村三留守服务新模式。针对“留守老人照料难、留守儿童照顾难、留守妇女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市民政局指导新县在箭厂河乡建成全省首家“三留守服务中心”,探索出“红马甲”+“夕阳红”+“小红星”具有本土特色的整合路径,形成了系统破解农村三留守问题的“戴畈模式”。2018年以来累计为箭厂河乡455名重点服务对象免费提供助洁、助餐、助行、助医、精神慰藉等7类服务,为1012名一般服务对象提供精神慰藉等3类服务,为56名留守儿童提供关爱,为67名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戴畈模式”受到民政部、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闻媒体进行了深入持续跟踪报道。“戴畈模式”写进市委2020年、2021年工作要点,市政府连续两年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市政府首场新闻发布会,全面系统介绍了“戴畈模式”,并对在全市全面推广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目前“戴畈模式”作为新县2020年十大民生实事之首,已经在全县稳步推进,我市各县开始进行试点,以点带面。五是实施“互联网+”,用科技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建立信息平台,实现大数据管理,运用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在运营12349信息平台基础上,市民政局又投入194万元,完成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养老2.0升级版”,着力打造集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养老服务行政管理平台、养老服务机构监控平台、养老服务机构场所网络地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时监控、养老服务信息发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努力推动养老服务精准化、智慧化、便民化,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五张网。六是注重教育培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养老服务人员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市、县和养老机构(组织)三级培训机制,养老护理员纳入全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行免费培训,2020年,我市完成培训各类养老服务人员1600余人。今年,还将完成2600余人的培训任务和首届养老护理职业技术大赛。加强“三社联动”,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人力不足问题。建立养老服务褒奖机制,开展“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七是加强医养结合,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融合发展。全面推行“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三种医养结合模式,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协议合作、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的合作,推动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推进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项目试点建设,今年,市民政局会同市卫健委、市财政局争取省级财政医养结合专项补助资金5814万元,用于支持河南圣德健康养护中心、潢川县颐养园老年公寓、罗山县福海颐养院等5所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同时支持加大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和居民健康管理服务,为6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计划生育特扶对象等重点人群免费体检全覆盖。推进医疗资源进家庭,使居家老年人不出门便能享受到医疗卫生服务。建立老年人就医转诊绿色通道,积极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我市所有市直医疗机构、县区二级及以上医疗单位和乡镇卫生院均为老年人开设绿色通道,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和居家老年人急诊、就医、转诊等提供优先、方便和快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