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五届七次会议第5716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08-31 阅读:8014
字体:  中 

您们所提《关于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程的提案》收悉。经商市教育体育局等部门,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2022年,信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重大战略部署,坚持高位推动、统筹推进,充分发挥企业、院校、社会作用,全力以赴抓培训,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推动全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的高质量落实。截至7月底,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2.5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2.99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1万人,分别完成省定年度目标的102.75%、135.23%、229.16%,建设工作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先后4次在全省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月月评”电视电话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一、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强化市县联动,积势蓄力抓推进。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列入全市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高站位对标,高起点布局,高标准推进。一是高位推动。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每周量化培训和持证指标,列入市四大班子点评机制,严格实行周调度、月讲评、季通报、年中评价、年底总结考核等制度,带动全市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社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前瞻规划。对标省委要求,按照前瞻30年、谋划15年、做实近5年的原则谋篇布局,制定《信阳市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先后将其纳入《信阳市“十四五”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规划》《信阳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三是强化考核。把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三项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细化分解到26个市直责任单位、10个县区和6个管理区(开发区),建立领导包联制度,督促任务落实落细;制定考评办法,对工作推进好的县区、部门和单位,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往深里走、往实处做、往目标奔。

(二)锚定产业需求,赋能增力抓培训。着眼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大规模开展“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一是与乡村振兴融合。立足全国粮食主产地、信阳毛尖主产地等优势特色,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种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农机技能、农业经理人等职业技能培训。上半年,全市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4.67万人次。二是与主导产业对接。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产业振兴十大工程,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绿色建筑、纺织制造等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工代训等示范培训。上半年,全市共培训10.3万人次。三是与品质生活同步。围绕“一老”品质生活需求、“一小”健康成长需求,着力开展母婴照护、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各县区实行整乡整村推进,将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上半年,全市共开展生活类培训9.1万人次。四是与文旅文创相连。结合信阳文旅产业特点,开展多种类型技能培训,先后组织信阳名厨职业技能培训、留守妇女非遗手工编织培训、红色讲解员职业技能培训、乡村民宿从业人员培训等,叫响了“信阳名厨”“信阳非遗传承人”“红色讲解员”“大别原乡民宿服务员”等特色品牌。上半年,共完成文旅类职业技能培训4095人次。

(三)突出多元主体,精准发力抓持证。围绕提升技能人才持证率,深化技能评价改革,拓展评价取证覆盖面,在提升“持证量”的同时提高证书“含金量”。一是鼓励企业自主评价。市县两级组建工作专班,结合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对全市1299家规上企业技能评价工作摸底排查,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通过“*********”上门服务,指导企业对技能岗位人员自主开展全员定级评价和晋级评价。同时,鼓励本地特色产业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农户进行种植、加工、评审等培训取证,根据取证级别给予每人100-190元的评价补贴。今年以来,全市257家在人社部官网备案公示的企业自主评价机构,共完成考证取证17.1万余人次。二是支持院校认定取证。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抢抓中高职、本科院校毕业生离校前关键期,重点发力院校认定取证。召开院校认定取证座谈会、业务培训会,帮助院校解决认证中心申报建设、专业增量建设、社评类题库建设等问题,在实操考场建设上给予充分保障支持。今年以来,全市25所具备自主评价资质的中高职和本科院校共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发证2.9万人次。三是引导社评机构考核发证。按照“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原则,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充分调动社会评价机构积极性,着力实现技能认定多样化、取证渠道灵活化、证书涵盖广泛化,持续提升持证人员比例。今年以来,全市26家备案社会评价机构和专项能力考核机构,围绕保育、中式烹调师等38个职业工种开展社会评价1.4万人次。

(四)注重拓宽渠道,倾心聚力助就业。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用心用情做好就业保障服务,不断提升劳动者稳岗就业、持续增收能力。一是搭建招聘平台扩就业。建成占地面积880多平方米的信阳市人力资源市场,室内可同时容纳65家企业开展就业服务;构建以“数字信阳·人力资源网”为载体的公共招聘平台,收录全市377余万条人力资源信息数据,为求职者和用人企业之间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跨区域协同、各机构联动等方式开展招聘服务,放大就业倍增效应。今年以来,先后举办“2022春风行动”“网络直播带岗”“稳就业百日攻坚网络就业招聘会”等招聘活动423余场,提供就业岗位7.5万多个,累计帮助3.9万余名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二是推动产教融合促就业。推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在职业院校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业基地,拓展合作内容,推动工学一体,技能就业。先后与郑州宇通、北京八维集团、日本汽车工业联合会、羚锐集团等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开设冠名班、订单班。通过政府、院校、企业共同发力,打造信阳产教融合示范区,带动2万余人就业,其中职业院校学生占比50%以上。三是办好特色赛事助就业。坚持以赛促训、以赛选才,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试行)》,对接省赛、国赛,接轨世赛,常态化开展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比武。组织开展“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给予获奖单位40万元资金扶持。截至目前,已采取“竞赛+就业”的模式,举办“信阳炒茶”“信阳养生菜”等市级行业一类赛5场,获奖选手备受用人单位青睐,有效带动一批“技术状元”“技术能手”实现高质量就业。四是擦亮劳务品牌稳就业。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推动“一县一品”建设,指导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持续打造“信阳名厨”“信阳制茶师”“信阳建工”“信阳织女”“信阳焊工”“信阳空乘”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力资源品牌。多渠道开拓劳务市场,先后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签订跨区域长期劳务合作协议,实施定点对接、订单培训、专车接送,做到标准化培训、规模化输出、全程化服务。今年以来,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45万人,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9万人,组织2285趟专车为企业“点对点”送工4.2万人次。新县充分发挥全国优秀外派劳务基地县等优势,创新打造“新县涉外”人力资源品牌,今年以来,已组织韩国雇佣制外派48人,日本技能实习生58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市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在新型学徒制培训、培训补贴资金支付等方面,各县区在推进力度上还有差距。二是培训工种不平衡。从工作推进看,制造业类职业培训远低于轻资产的服务业类培训。三是带动就业的成效还不够明显。重培训、轻就业的现象还一定程度的存在,培训对就业的拉动还不够明显。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压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我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取得实效。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围绕新兴产业集群,突出制造业主攻方向,开展“高精特新”技能人才培养。二是统筹推进补贴性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以及资金拨付等工作。三是积极筹备举办信阳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向省赛学习,办出特色、办出亮点,真正实现以大赛促培训。